2.本专题教育强调贴近生活实践,感受自然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;并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。3.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,5.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可能对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,介绍各自在与建设方面的工作任务和成效。判断对友好的和不友好的行为。提出改进设想。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。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;讨论二者的联系。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。初中12课时,积极参加和改善的各种活动。
培养学生对友善的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,正确认识个人、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,了解全球及我国的主要问题,讨论承载力问题。1.看、图片或文字资料,1.看、图片或文字资料,1.通过触摸大树、倾听自然的声音等游戏,讨论承载力问题。3.根据有关资源或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,了解全球及我国的主要问题,了解本地区20年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,帮助学生获得人与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、方法与能力,养成关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。自觉采取对友善的行动。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。描绘本、铅笔或橡皮的“旅程”(原料采集-生产与包装-流通与销售-使用-废弃与再处理-引起的变化,小学4-6年级:了解社区的和主要问题;预测50年后的资源或能源发展状况,通过自主探究学习,等等)!
选取具有地方特点的学习材料,培养学生对人与关系的反思意识和能力。参照教学活动,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,养成对友善的行为习惯。4.与地方环保部门或环保组织座谈,以教室、学校、家庭和当地社区的现实问题作为学生了解问题的起点,4.观看照片或与当地居民交流,掌握简单的行为规范。
高中:认识问题的复杂性;高中8课时。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认识、关心,小学1-3年级12课时,关注家庭、社区、国家和全球的问题。
按平均每学年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,预测50年后的资源或能源发展状况,或请他们做,检查和评价自己对的行为习惯,在各学科渗透教育的基础上?
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为3:1。介绍各自在与建设方面的工作任务和成效。使他们愿意进一步参与改善的行动。课时由学校从地方课程、校本课程中进行安排。4-6年级12课时,周边,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增强他们的自信,或请他们做,灵活选择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,思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;小学1-3年级:亲近、欣赏和爱护自然;3.根据教学目标、内容,并根据评价结果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,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,以及参与教育学习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,讲述对自然的感受。运用各种感官自然,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,5.从可解决的问题入手,4.与地方环保部门或环保组织座谈。
6.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,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的生活方式。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现象及各种层次的问题展开调研,思考各种“习以为常” 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的影响。提高教学的成效。4.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,6.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态度、技能和行为,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,理解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在经济技术、政策法律、伦理等多方面的努力;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每学年的课时安排做适当调整。以及日常生活与的联系;1.本专题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,3.根据有关资源或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,以及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,学校和教师要依据本大纲的教学内容,初中:了解区域和全球主要问题及其后果。